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遗址是一处距今约42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祭祀遗址,是禹会诸侯之地。
由安徽省(蚌埠市)花鼓灯歌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大禹》历经多次打磨,以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遗址考古挖掘的史实为背景,以大禹治水和人物情感为主线,通过祭祀河神、父析子荷、率众治水、劈山导淮、禹会诸侯等戏剧情节,运用灵动的舞蹈动作、经典的音乐背景、新颖的舞美设计,塑造为民担当、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大禹形象,不忘初心,凝聚前行伟力。
九河不治,为民请命。尧舜时代,水患滔天,遍地荒芜,民不聊生。尧用鲧(大禹之父)治水,以堵为主,反被水害。众人怒责,大禹挺生而出,为父受过。巫祝以母子生灵投水祭祀,大禹观之大恸,立志治水。
勇于担当,率众治水。大禹受舜之命,勇于担当,毅然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治水战场,投身到洪荒之力的洗礼之中。面对极其艰难的治水工程,众人退却,唯大禹孤身挖山不止。大禹身先士卒,感动众人,追随其后。大家明白,只有各个部落团结一心和不懈奋斗,才能把水害治好。
公而忘私,敬业奉献。女娇即将分娩,大禹回家探望。路上恰逢天象骤变,大禹过家门而不入,返身继续与水搏斗。女娇病危,大禹梦中回家,而身不得入。对家、对亲人的思念,激发了大禹无穷的斗志。治水十三载,数过家门而不入。经年累月的劳苦,让大禹浑身获病,单腿落下终身残疾,走路一瘸一拐,后人称之为“禹步”。大禹“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恒古不变的美德。
静心顿悟,劈山导淮。大雨下,篝火旁的山石被冰凉的雨水激裂,大禹从中“静悟”,动员各部落力量,一起烧红山石,变堵为疏,开山导水,获得成功。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中华民族历代有志之士为实现伟大理想不屈不挠、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制服水害,造福百姓。大禹治水获得成功,黎明百姓载歌载舞、安定乐业。大禹回到家中,家室空荡,女娇远逝,只有儿子启立于门侧,他相信当九泉之下的妻子得知治水成功的消息,也一定能得以宽慰。大禹的丰功伟绩、家国情怀和无私为民的奉献精神受到世人敬仰、崇拜。
会盟诸侯,天下归心。大禹召会诸侯于涂山,划定九州,传位夏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天下认同:多族统一,抱团取暖,战胜所有困难而获得美好新生,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至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