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安徽日报对市文发集团所属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进行了一次独家专访报道,本次专访让更多群众了解花鼓灯艺术,有力促进了花鼓灯艺术的传播与传承。
“好个花鼓灯,与时俱进舞翩跹”
“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花鼓灯,这一源于生活、扎根民间的汉族民间舞蹈艺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今,如何拥抱更多年轻人,答好创新发展这道时代命题?
“东方芭蕾”,如何舞动新时代?
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传承发展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传统艺术。”当前,面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环境,花鼓灯这门具有鲜明的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艺术,如何答好创新发展这道时代命题,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副院长刘芳。
安徽日报:沿淮一代流传的“千班锣鼓百班灯”一说,道出了花鼓灯民俗文化的盛况。这门艺术有什么特点和历史渊源?
刘芳:花鼓灯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伴随着民俗、民情而生,是汉民族中集灯歌、舞蹈、锣鼓、小戏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舞种。
史料证明,花鼓灯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形成,明清以后在淮河流域逐渐流行,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淮畔一度掀起“万众齐舞花鼓灯”的民俗文化盛况。
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随着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花鼓灯也由一个地方的民间舞种,登上了高雅艺术的殿堂。1953年,蚌埠市花鼓灯歌舞首次进京参加全国民间歌舞会演,花鼓灯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东方芭蕾”。
舞蹈是花鼓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包括集体表演情绪舞“大花场”,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有人物情节的小舞剧“小花场”,还有结合武术、技术表演的“盘鼓”等。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动作的节奏性强,且富有变化。
作为汉民族创造的、保存颇完整的民间歌舞艺术,花鼓灯有着复杂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人物情感,这种表演形式中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斗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蚌埠地区出现了冯国佩、常春利、郑九如、杨再先等一批花鼓灯名家,还产生了《游春》《抢扇子》等一批有影响的节目。
安徽日报:随着时代变迁,传统艺术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花鼓灯传承发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挑战?又该怎么应对?
刘芳:社会飞速发展,多种文化交织冲击带来艺术形式多样化,传统舞蹈艺术的忠实观众不断减少,年轻观众后继乏人。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带来巨大挑战,花鼓灯亟待在人才培养、剧目创新、传播平台、市场培育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
2004年,花鼓灯被国家列入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并被设为专业性试点;2005年被列为蚌埠市“3461”计划和安徽省“861”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按照“保护花鼓灯原生生态、原生形态,实现优质基因活体传承”的目标,蚌埠市专门制定花鼓灯发展规划,出台《保护和发展花鼓灯艺术的规定》,建设冯嘴子花鼓灯文化生态村,举办中国花鼓灯歌舞节(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实施“三千双百”工程,大力培养锣鼓班子和花鼓灯演员,积极推进科学保护。
近些年,我们剧院在蚌埠市第九中学、蚌埠市第二实验小学蓝天路校区等中小学建立花鼓灯培训基地,定期派传承人到学校授课、指导,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开展传承人带徒授艺等活动,实现后备传承人培养常态化。同时,创排《珠城的传说》《淮河边的玩灯人》《远去的兰花爷爷》等诸多精品力作,结合传统节庆日,积极开展花鼓灯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等展演活动,努力壮大群众基础。
安徽日报:花鼓灯这门传统艺术如何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
刘芳:传统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积淀,虽然历经千百年之久,依然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通过原创作品打造、挖掘本土特色、精品文艺打造、文艺团队扶持、文化成果推广等手段,蚌埠本地一大批花鼓灯原创文艺精品劲吐芬芳:《俺们会跳花鼓灯》获“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最高奖“小荷之星”金奖,《大河湾的孩子们》亮相第七届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淮河边上的玩灯人》在上海举办的华东专业舞蹈比赛中荣获群舞类二等奖,《好一个花鼓灯》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由我们剧院精心创排的舞剧《大禹》《石榴花开》分获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这是中国舞蹈界的最高荣誉。其中,《石榴花开》用花鼓灯的舞蹈语汇讲述花鼓灯民间艺人传承的故事,作品剧情跌宕起伏,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在各类展演中大受好评。编导从人物个性出发,将花鼓灯“兰花”这一角色中“扁担式”“手搭凉棚”“三点头”等动作元素进行加工提炼,在保留传统舞蹈语汇风格的同时,将其揉碎在现代舞蹈语言中,既有传统舞蹈的精神和根基,同时更加贴合现代审美需求。
传统艺术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在于能够根据当代的审美趋势与价值观进行不断完善,在与当代流行的文化元素融合中实现新的突破。眼下,互联网是流行文化的聚集地,花鼓灯的传承与传播,也应迅速跟上互联网浪潮,大胆与游戏、电影、直播等现代流行文化结合,以不同的演绎、传播形式来呈现传统艺术之美。
我们也在准备打造网上“第二剧场”,积极主动地拥抱年轻人,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传播扩大影响力,与区域资源相结合,实现创新发展,让花鼓灯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
“加入时代审美,不能脱离本真”
“跟着音乐,注意身体协调……”近日在蚌埠市文化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编导娄楼正手把手给学员们指导舞蹈动作要领。
“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让这些文艺骨干更深刻地感受花鼓灯艺术魅力,传承传统文化。”年近八十的娄楼,与花鼓灯结缘六十载,将花鼓灯玩精彩、传承好、吸引人,是她一生的追求。
娄楼自幼学习艺术体操,17岁时被选进蚌埠市文工团并参演了该团编创的花鼓灯代表剧目《摸花轿》,正因为这次机会,她得以结识“冯派”花鼓灯创始人冯国佩并拜其为师,专攻“兰花”。
数年学艺,娄楼熟练掌握了冯派“兰花”舞蹈的要领,还博采花鼓灯表演艺术大师陈敬之、郑九如等众家之长,“兰花”表演技艺日臻成熟。2005年,娄楼创作了以展现淮河岸边女性风采为主的花鼓灯群舞作品《兰花赋》,巧妙运用捷克舞蹈波尔卡形式,以人声代替嘈杂的锣鼓,用鲜明的节奏变化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淮河女子的热情奔放和质朴爽朗。该部作品荣获第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荷花奖)大赛十佳作品奖。
2015年,在编导的花鼓灯舞蹈《石榴花开》中,娄楼将花鼓灯“上山步”“扇花”等动作元素与现代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以群众参与度较高的健美操形式呈现花鼓灯元素,使作品兼具运动和艺术之美,开拓了传统艺术新空间。
娄楼足迹遍布蚌埠及全省各类花鼓灯培训基地和培训班,走基层、进校园,培养青年爱好者和传承者。同时,长期担任北京舞蹈学院等高校客座教授及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间舞外聘专家。编创的《三大流派风格舞蹈组合》已在艺术院校课堂教学中传承。
“传承花鼓灯要加入新时代审美,但不能脱离花鼓灯的本真。”续上技艺,才能把班接好。娄楼希望弟子们能一代代地将花鼓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历经焦灼,才完成艺术雕琢”
“轻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飞高翔像鹊鸟夜惊……”看过徐祭红舞台表演,有观众这么评价。
“我在艺术学校接受过专业舞蹈学习,接触花鼓灯后,它丰富的艺术语言让我一下子喜欢上了,总想尽最大努力把作品呈现好。”41岁的徐祭红如今在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担任舞蹈编导,曾跟随金明、娄楼、高小平等花鼓灯名师学习技艺。
“每一部新作品的诞生,都像孕育一个新生命。”近些年,徐祭红不断攀登艺术高峰,打磨创作精品,编排了《俏花鼓》《花对花》《石榴红了》《俺们会跳花鼓灯》《淮河妞》等几十部花鼓灯舞蹈作品,在国家级及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其参与创作编排的舞剧《大禹》《石榴花开》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
徐祭红说:“追求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必须经历焦灼、煎熬,无数次的自我否定与重塑,才能完成艺术雕琢与质变,捧出一颗真心,接受观众的洗礼。这才是创作者永远不改的初心。”
徐祭红还致力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多次举办花鼓灯公益性培训班,疫情期间一直不间断更新线上公益舞蹈直播教学,多次被各地市邀请进行花鼓灯公益性讲座。
“文化遗产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遗存,更是民族优秀文脉的延续,希望通过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门传统艺术。我会坚持不懈地传承创新,让其艺术之花开得更艳。”徐祭红说。
“拥抱鲜花时,谨记担当”
奶奶是国家一级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父亲是舞蹈老师,母亲是豫剧演员,出生于艺术世家的朱博武,打小就多才多艺。7岁那年正式拜师系统学习花鼓灯艺术。11岁考入原安徽艺术学校,学习舞蹈技艺。
毕业后,朱博武进入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正式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为了提升专业技能,他又专门赴北京舞蹈学院进修中国舞编导。2009年,在蚌埠举办的中国花鼓灯歌舞艺术节上,朱博武在大型实景晚会《远去的鼓声》中饰演老酋长一角,还首次尝试担任编导,实现了舞蹈演员身份的转变。后来,他又担任了蚌埠市运动会开幕式执行导演,不断挑战新的可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丰富的舞台经历和表演经验积累,如今朱博武已成长为剧院的中坚力量。在舞剧《石榴花开》中,朱博武饰演村长一角,其扎实、老练的舞台功底让观众印象深刻。
“不论是舞蹈演员还是编导,对于我来说,都是学习、实践的过程。大家对你的期待值越来越高,相应地你对自己的要求也应当更高。作为花鼓灯艺术创作者,我们在拥抱鲜花和掌声时,也会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丝毫不敢松懈。”朱博武说。
“拿起伞把,就热血沸腾”
“95后”丁文强是剧院最小的弟弟,在哥哥姐姐们的熏陶下,接触到花鼓灯。2020年,丁文强在《石榴花开》中担任主演老鼓架一角,这个舞剧彻底打开他对花鼓灯舞蹈的认识。
《石榴花开》的排练阶段,初出茅庐的丁文强在导演团队的带领下,到“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采风。这里的花鼓灯艺术已有300多年历史,每当农闲,村民们会自发组织在一起,敲着锣鼓、迈起欢腾的舞步,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如今,全村近3000人,有80%的人会表演花鼓灯,家家都有学习花鼓灯的传统。
“身临其境,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花鼓灯的风采和感染力,村民们对花鼓灯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刻在了骨子里,也深深触动了我。”第一次在大制作舞剧中担当主演,对于没有花鼓灯表演基础的丁文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他每天跟着剧院老师学习花鼓灯舞蹈动作,然后自己对着镜子苦练,身上摔得到处是伤,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如此反复,勇往直前。
经过艰苦的学习、训练,丁文强顺利完成了《石榴花开》的表演任务,助力团队摘得中国舞蹈“荷花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每当拿起花鼓灯的伞把子、听到鼓点子,我都会热血沸腾,这份荣誉也激励我在舞蹈艺术道路上坚定走下去。”丁文强说。
“深入采风,才能传承好艺术”
2015年,刘佳在众多舞蹈演员中脱颖而出,加入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的大家庭。优秀的个人条件、名校毕业的光环,让这个外形高挑甜美、刻苦认真的淮畔女孩,顶着压力与期待,展开与花鼓灯的艺术缘分。
刘佳的成长并非一路坦途。4岁学习体操,9岁代表家乡蚌埠参加安徽省第十届运动会,因身高生长过快,后又转学中国舞。幼时的体操学习经历练就了刘佳坚韧严谨的态度。
2008年,备战“桃李杯”舞蹈比赛期间,刘佳脚部受伤,做手术共取出3块骨头,舞蹈之路极有可能就此断送。15岁的刘佳没选择向命运低头,一边积极恢复身体,一边努力复习文化课。2010年成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古典舞专业。2014年,本科毕业的她进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任教,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和自己的身体磨合、“对话”,渴望回归舞台。
经过时间的沉淀,刘佳考入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接连参演了《淮河共乡土》《淮河边的玩灯人》《大禹》《石榴花开》等多部精品, 2021年入选中国舞蹈家协会“顶尖舞者”成长计划。参演的舞蹈《远去的兰花爷爷》入选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
舞台上一个个优秀作品接连呈现,花鼓灯的热情、淳朴和表现力,呈现更大的魅力,吸引着刘佳,让她更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传统技艺。
“最喜欢跟着剧院老师们到冯嘴子花鼓灯生态保护村采风,感受原生态花鼓灯表演。只有深入生活、深入采风、扎根群众,才能学好、传承好艺术,我相信!”刘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