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噜啦!这个男人让这座城市又一次登上国家最高领奖台

发布时间: 2018-08-25 05:12    浏览次数: 

引用:中国舞蹈荷花奖创建于1997年,是由中宣部批准立项设立的一项全国性舞蹈艺术专业奖项,是中国专业舞蹈艺术最高成就的专家奖,也是在规范国家级文艺性评奖后,唯一保留的一个全国性舞蹈艺术专业奖项。舞剧、舞蹈诗荷花奖评奖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其奖项权威性与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属同一级别。

  

   

   

安徽省(蚌埠市)花鼓灯歌舞剧院精心创排,历时三年,代表安徽省走向中国舞剧最高领奖台。该剧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担任总编剧,著名舞蹈艺术家王舸担任总导演,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担任历史顾问,以安徽省蚌埠市禹会村遗址考古挖掘的史实为背景,以大禹治水和人物情感为主线,塑造为民担当、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大禹形象,不忘初心,凝聚前行伟力。

自2016年9月首演以来,得到了专家、领导和观众的高度赞赏。文化部主要领导对于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该项目成功入选了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和安徽省2016年重点打造的“十大演艺品牌剧目”;2017年6月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2017年作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剧目,参加了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演出。该舞剧还荣获了安徽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下个月该舞剧将赴上海参加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和中国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

  

大禹是远古的“神” 也是现代的“人”

   

强大的幕后主创团队在创作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将大禹这位从史前文明中走来的神话英雄回归到现实,让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不觉得有时空的隔阂,能够从中得到紧随时代的启发和思考。自然灾难既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又是对民族精神的洗礼、对民族力量的凝聚。只要我们戮力同心,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变革时代,充满着变化和颠覆,正如大禹所处的洪水时代一样。其次,大禹矢志不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克己奉公等精神,也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普世价值观。

   

在一脉相承的精神体系之下,我们看历史并不一定要在乎所谓真实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个神话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那就必须有两点保证:第一,符合大历史,比如大禹治水的功成名就和人心所向。第二,符合当时的人们面对灾难和民族英雄这件事的世界观和情感。而剧组主创正是抓住了这两点,以“坚持”、“纯粹”和“亲情”等等普世价值为切入点,在神话的框架上丰富血肉筋脉,让人们看到一个可感可触的大禹,作为一个世俗之王,他如何爱护自己的家人,如何提高治理水患的能力,如何为自己的百姓和国家奉献一生。

   

大禹数过家门而不入、劈山导淮、会盟天下诸侯于涂山脚下等故事发生在蚌埠境内,编导牢牢把握地域性,将淮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花鼓灯融入舞剧中,在多个舞段中加入花鼓灯动作元素和音乐元素,其浓郁的地域风格为这个历史题材的舞剧增添了厚重的写实色彩,也使得观众们可以暂时抛开文化隔阂和历史长河,如同身临其境。

   

大禹受舜之命,勇于担当,毅然投身到波澜壮阔的治水战场,投身到洪荒之力的洗礼之中。面对极其艰难的治水工程,众人退却,唯大禹孤身挖山不止。大禹身先士卒,感动众人,追随其后。只有各个部落团结一心和不懈奋斗,才能把水害治好。大禹召会诸侯于涂山,划定九州,传位夏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天下认同:多族统一,抱团取暖,战胜所有困难而获得美好新生,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至善大道。大情怀、大奉献、大智慧、大一统、大和谐成就了“大禹精神”,而千古流传的传说之所以被传说,说明人民大众还是希望在历朝历代有这样的人物存在,可以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之下,时代和社会发展所呼吁的一种精神,恰恰是这样的精神,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我们的人民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该剧正是基于此种目标,以大禹的父亲鲧、儿子启三代人为治水而产生的现实矛盾和精神升华,多方入手,力图塑造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现代版大禹。

  

舞剧的灵魂不是单纯的舞蹈 而是用生活去舞蹈

   

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左青看完这部舞剧表示:“选题很好,现在关于历史人物的舞剧有些蔚然成风,不过这是部质量非常高的舞剧!花鼓灯的风格用的很有味道,音乐录制的大气磅礴。演员的舞蹈非常有激情,人物塑造很丰满。这个题材虽然做舞剧有点难度,但人物关系、情感关系、家庭情感关系处理和把握的很好。”

   

该剧注重道具的巧妙运用。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而道具的运用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耒耜是当时治水的主要工具之一。剧中有一大一小两个耒耜,通过演员高超的技术技能和精湛的表演巧妙运用大耒耜,使得大禹治水的场景变得丰满、动感十足,将会带给观众如同看电影般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编导巧妙运用小耒耜隐喻子继父业、终能平治水患。该剧追求完美的舞段设计。该剧在结构上力求严谨合理,每个舞段都紧扣主题,其中有震撼人心的治水群舞、活泼欢快的采摘群舞、热情红火的送饭群众、美妙动人的寻夫双人舞、雄厚壮观的会盟群舞等,并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将这些舞段自然流畅地连接起来,把大禹治水的艰辛历程浓缩再现。

   

  

大场面并非只有闹 临大事应有静气

   

大禹改善自然环境的勇气和魄力;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的垂范;因势利导、疏堵结合的智慧;克勤于邦的品行;因公忘私的精神等等,到了街知巷闻的环节,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治水十三载,数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与治水的宏大场面构成了强烈对比的一种安静,一种外在生活与内在境界的对话,是千古流传的高风亮节,也是神话高高在上的症结所在,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剧中的设计有特别之处,大禹到了家门口,并不是他不想回,而是不能回。妻子女娇即将分娩,大禹本欲回家探望。路上恰逢天象骤变,大禹只能过家门而不入,返身继续与水搏斗。女娇病危,大禹梦中回家,又一次身不得入。神话中的高风亮节,正是基于大禹本身对家、对亲人的有更深刻的爱和保护欲,才激发了无穷的斗志。大禹“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的民族精神,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追溯到人性的根本,其实是“为小家,为大家,为国家”。既然“小家”和“大家”的利益高度统一,既然心怀家国、志在天下,那么回与不回便不再是问题。

   

大雨下,篝火旁的山石被冰凉的雨水激裂,大禹从中“静悟”,动员各部落力量,一起烧红山石,变堵为疏,开山导水,获得成功。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中华民族历代有志之士为实现伟大理想不屈不挠、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大禹治水获得成功,黎民百姓载歌载舞、安定乐业。大禹回到家中,家室空荡,女娇远逝,只有儿子启立于门侧,他相信当九泉之下的妻子得知治水成功的消息,也一定能得以宽慰。